哈佛中国哲学课
为什么要重视中国哲学
21世纪的西方社会生了三种病,中国哲学恰好是解药
理性病:认为理性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。
如晚饭去哪吃?列出所有餐馆,根据一系列标准,如离家近,人少不排队,东西健康等等,给餐馆打分,最后经过一系列计算后得出结果。
在一些重大的事情上,如军事、经济、科学领域,依赖理性是个好方法。但过分依赖理性,就会忽略人的另外一方面的能力,那就是“感情”,而感情也是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。
固执病:固执地认为每个人的本质是固定不变的,每个人一辈子都该规划好。但人是会变化的,常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。
悲观病:现在人们容易觉得生活不幸福
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,从动荡到和平,虽然日子是越来越好,但人却越来越焦虑,竞争更激烈,从拼爹到拼娃。
中国哲学提供的解药
- 中国哲学讲“情”:重视人的本能和情感
- 中国哲学讲“变”:强调人是不断变化的
- 中国哲学诞生的年代很“乱”: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争不断的年代,人们在不断思考如何在动荡的年代让人变得更幸福
轴心时代:中国哲学诞生在春秋战国时期,也就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。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庄子这些人都诞生在这个这个时期,除了这些人,还有很多文学家,军事家,如屈原,孙子等等。所以,春秋战国时期也有“百家争鸣”的说法。除了中国,整个世界都是星光灿烂的,如印度的释迦牟尼,古希腊的苏格拉底,柏拉图,亚里士多德等等。
道理:恰恰是变动最多的轴心时代,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伟人。所以不要害怕遇到困境,遭遇变化,可以当做是自己的轴心时代。
孔子的“礼”
礼的定义
只要在生活中,主动向人表达善意、尊敬、亲近的各种行为和仪式,都可以叫做“礼”。礼可以很正式,如开学典礼,毕业典礼,婚礼,葬礼;也可以很普通,如随口的一声招呼,一声谢谢等等
遵循礼仪,会改变人的性格,让人变得更好
遵循礼仪,就像是在玩角色扮演的游戏,在向人表达善意、尊敬、亲切时,就是在扮演一个亲切的,善良的,尊重人的角色,能让人体会到积极正面的情绪。但礼仪总会结束,因此这种情绪也是短暂的,需要反复练习,使之成为你的性格
礼不是一成不变的规矩
孔子认为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。比如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好人,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,要根据具体情形判断。这与康德所代表的追求不变真理的西方哲学不一样。
墨子的兼爱和理性
墨子出生底层,明白底层的苦,所以提倡要建立起一个关系紧密、互相支持的大家庭。这种平等的爱,叫做“兼爱”,跟呼吁世界和平差不多。
墨子心里有一个全能的“天”,跟基督教的“上帝”一样,都带着宗教的色彩。认为只要遵循天的教诲去爱人,去做公正的事,就会得到奖励,否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。所以在墨子和新教徒看来,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奖惩标准。
墨子的“理性”,因为大家都想获得奖励,那如何获得呢?他们都会通过理性判断,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目的。因此,这里的“理性”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目的,去寻找最优方法的能力。
孟子的感情和变化
下面是孟子对墨子思想的否认三连:
墨子提倡的“兼爱”,其实很难实现。
因为并没有考虑到人天然的感情,比起一个陌生人来讲,我们会更天然地喜欢和信任自己的父母。这就不是墨子说的对待所有人都要保持一样程度的爱。
孟子认为人是复杂变化的个体,人是感性和理性并存的。
墨子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套固定的奖惩标准,通过理性的计算来得到奖励。但人不是只为了获得奖励而活,人内心还有道德,还有责任,最关键的是,人还有感情。
孟子反对墨子思想里的“固定不变”
墨子思想里有一个固定的奖励惩罚体系,只要你达到标准,你就一定能得到奖励。但在这种强调“固定”和“一定”的想法,太过理想化。世界是变化无常的,有好的意外,也有坏的意外,你都要学会去接受,在接受的同时,也可以学着改变自己。
老子的“道”
这个“道”,相当于世界万物的起源状态,因为万物的起源都是“道”,所以每样东西都是互相联系的,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。
弱者的力量,以弱者的姿态去面对一切。老子说的“弱者”并不是指自甘堕落、任人欺负的人,而是以退为进,接受事情发展变化的人。
在很多时候,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,好就是好,不好就是不好。你可以学着从多方面看待问题,这样你的世界会开阔一些。
庄子的“自在”
庄子也研究“道”,是道家的二把手
庖丁解牛:这种自由熟练的手艺,就是自在。要想获得这种自在,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反复不断的练习技能,在熟练掌握后,就达到了庄子说的自在。
心流:当你集中注意力,投入到某件事情里那种全神贯注的状态,就是心流。心流状态会让人觉得充实、幸福
庄周梦蝶:刚才的自在还只是第一层。第二层是人要获得“自在”,还必须打破自己的小世界,看到万物的联系和转化。那就是每样东西之间,没有绝对的分别,是可以互相转化的。
老狮子王曾经对他年轻的儿子说,狮子虽然会吃羚羊,但狮子死后会进入泥土,滋养青草,而是谁在吃草呢?是羚羊。
所以说,万事万物都被包含在了生命的轮回里,是互相联系的。
荀子的“性恶论”
什么是性恶论,就是每个人的天性里都有卑劣的一面。
性恶论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,因为它恰恰冷静地看到了人性真实的一面。虽然人内心有善良、温情、无私,但我们必须要承认,人内心也有邪恶、冷酷、自私。
用“礼仪”来约束人们的天性,说人的天性就像是弯曲的木材,要靠后天努力拉扯才能变直。这后天的力量就是“礼仪”。
在孔子那里,礼仪是训练人们表达亲近、善意、尊敬的,而但荀子这里,礼仪是约束人们的恶意和欲望的。